转载 | 国企“科”代表——李吉亚:科技创新助推湘绣非遗“潮起来
        人物名片:李吉亚,1984年出生,中共党员,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。2008年自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毕业,入职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事湘绣工艺研发设计17年,历任精品刺绣部副主任、新苗刺绣部主任、湘绣设计室主任,现任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。在继承传统湘绣设计与工艺基础上,将西画风格揉于中国画中,使具象与写意相结合,创新湘绣更具感染力和装饰性,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。其设计创作的湘绣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奖项20余个、10项外观专利,代表作品《问佛》《硕果累累》《静·竞》等荣获行业金银奖项,《国之重器—四羊方尊》《盛世中华》《橘子洲头》等入选国家重要活动展会,并被博物馆、政府部门收藏陈列。多次担纲带领团队为人民大会堂、中南海、省委省政府等重要场所创作巨幅湘绣,讲好湖湘故事,擦亮湘绣名片。2023年入选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项目文化创意类人选,2025年当选长沙市芙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。
 
 

 
 
        老手艺如何适配新风尚?工匠精神怎样融入“新玩法”?随着科技的进步、时代的发展,非遗湘绣走到了拥抱“新潮”、转型升级的路口。作为湘绣非遗为数不多的男性青年传承人,李吉亚独辟蹊径,不仅在湘绣工艺设计上大胆创新,丰富了题材和表现形式,更借助科技的力量,带领团队将湖湘山水人文画卷“绣”出时代新貌,彰显富有湖湘文化底蕴的现代国企特色。
 
 
        湘绣非遗的科技化转型
 
        走进湖南旅游集团旗下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湘绣传习馆,映入眼帘的是湘绣非遗传承人们飞针走线的身影,这种于静默无声中的繁忙景象,正是非遗传人专注匠心的生动写照。
 
       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,素有“绣花能生香,绣鸟能听声,绣虎能奔跑,绣人能传神”的美誉。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拥有多项核心技艺,独创“鬅毛针”绝技使狮虎成为湘绣经典代表作,研制的双面全异绣工艺被世人誉为“令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"。而今,古老的湘绣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新生,成为打破时空界限的艺术瑰宝。
 
        设计蓝本是传统湘绣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,决定了刺绣工艺的语言表达。李吉亚作为公司人才兴企首批引入的80后全日制美术专业本科生,对湘绣蓝本设计的认知源自老一辈画师的宝贵手绘稿件。“湘绣前辈许多知名的设计大家如杨应修、李凯云、黄淬锋等,他们依靠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化底蕴,创作并指导绣工刺绣了一大批传世精品。”李吉亚接过湘绣传承接力棒,原本学习油画专业的他,特地拜师学了国画,很快掌握国画设计湘绣蓝本的门道,并融合自身所学,创作出兼具中西美学特色的湘绣蓝本,《达芬奇》《纵横天宇》等作品获得业内奖项。
 
        然而,随时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,手绘上稿逐渐被取代,对传统手绘蓝本设计产生巨大冲击,同批进企的人员不能适应而离开。但李吉亚却深知老手艺革新的紧迫性,他主动拥抱变革,研习电脑设计软件,成为单位第一批熟练操作电脑设计软件的设计师。面对行业围绕电脑设计和打印技术的争议,李吉亚有着清醒认识:“科技发展是大趋势,关键在于如何驾驭。” 他将电脑设计与绘画设计结合,创作的《古韵组画》再获行业奖项。
 
        2005年,湘绣所引进了第一台日本进口大型喷绘打印机,大大提升了设计出稿效率,降低了设计人工成本。李吉亚作为湘绣非遗进入现代科技发展时代的亲历者、见证者和推动者,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传统工艺的赋能作用。
 
 
        湘绣非遗的信息化革新
 
        2014年,湘绣所引进业内首个信息化条码管理软件,这也是目前唯一应用于湘绣生产管理的软件。
 
        长期以来,湘绣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全靠人工记录,从源头创稿、估工配线、收发绣花、质检入库,到仓库保管、装裱出库、上柜出售、财务核算等全流程,中间环节多、生产周期长、人为干预多,财务核算成本难以获取真实的原始信息,成本核算不透明、不精确,更谈不上成本管控,甚至出现画稿发到加工点长达多年未收回的情况,资产监管不力,存在资产流失风险,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。已经担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的李吉亚,对此管理流程的弊端深有体会。
 
        湘绣所在了解到信息管理条码技术后,果断引进这一技术。李吉亚介绍,当时成熟的条码信息模块大多用于财务、医院等领域,没有可直接应用于湘绣非遗工艺生产流程管理的成熟模块和软件。为此,单位不惜投入十多万元,请科技公司专门定制开发。仅前期调研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就耗时半年,过程中阻力重重。传统手艺人的陈旧理念,大量基础信息需整理录入,加上对科技应用的不适应,各环节操作人员抵触情绪较大。但以李吉亚为代表的青年管理人员,凭借对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,支持并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,推动这套软件顺利投入使用,并迅速发挥高效作用。
 
        湘绣生产条码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,彻底解决了传统湘绣生产管理流程信息失真、不透明、人为干预等问题,财务管控能够从源头介入,生产流程流转效率大幅提升,财务部门得以有效管控信息数据,管理层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生产经营状况,推动湘绣所向现代化企业信息管理迈出关键一步。
 
        随着科技进入数字时代,湘绣非遗的传承迎来了更大的飞跃转变。
 
 
        湘绣非遗的数字化赋能
 
        随着社会的发展,新兴科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,也为湘绣非遗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。李吉亚表示,“近年来,为推动湘绣非遗走进当代生活,我们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,以“非遗+科技”的保护利用方式,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湘绣,感受非遗魅力。”
 
        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,纳米材料被用于绣品保护,使绣片摆脱玻璃束缚,客人可直接触摸绣面,运输携带也更为安全;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数字产品开发,发行的NFT数字藏品为每幅湘绣作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,确保非遗技艺的溯源与保护;湘绣博物馆借助VR和AR展示、语音导览、智能预约等现代技术,打造移动博物馆、智慧博物馆、云上博物馆,沉浸式展现湘绣的历史与技艺,为公众提供良好体验;数字化技术被用于采集湘绣文物图像,抢救性保护记录珍品数据;线上展厅、短视频推广、私域流量建设等方式则助力营销,刺绣音箱、温感变色刺绣等轻科技文创产品广受市场好评。李吉亚还在尝试应用新的科技面料,用于刺绣增添观赏性的同时,还可以起到节省工时的效果。湘绣正以“非遗+科技”打破时空壁垒,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。
 
        李吉亚介绍,湘绣所已在研发环节实现与工业设计、轻科技的结合,并在条码信息管理软件基础上,升级建设了“绣文宝”数字化生产营销管理平台,优化管理流程,打通研发、生产、营销、仓储、财务全流程的技术屏障,营销终端还将与旅游集团大会员平台及互联网营销平台链接,利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、智能化营销服务。
 
        作为研发团队的领头人,李吉亚更关注生产流程的提质增效。2023年,湘绣所与中南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了湘绣AI虚拟材质的研究与应用项目。李吉亚与团队整理提供了海量湘绣非遗图像、针法风格数据,参与论文编写和专利研发,建立了湘绣非遗大数据模型,专属研发适用于湘绣设计和数字产品开发的应用软件,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,降低了研发成本。通过训练,目前该软件应用已稳定并投入研发实践,与长沙博物馆合作推出的AI数字湘绣明信片、为腾讯游戏提供湘绣游戏空间等,借助AI力量,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湘绣的刻板印象。
 
        现在,李吉亚与团队凭借精准的数据管理、科学的资源调度和高效的流程优化,企业在降低人为失误、提升生产效率、优化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推动湘绣生产管理迈入数字化、智能化新阶段。
 
        在国潮崛起的当下,李吉亚以科技为翼,让湘绣在历史长河中“潮”起来。正如他所言:“科技不是取代,而是赋能。相信在科技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,跨越千年的湘绣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”
 
        如今,湘绣传习馆内,绣娘飞针走线的身影与AR投影的湖湘山水交织,古老针法在虚拟与现实间传承,非遗的厚重与科技的灵动在此共振。
 
 
 
 
 
内容转自: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
 
联系我们 | 在线咨询 | 加入我们 | 企业声明 | 在线商店 |

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1761号-1   企业法务:湖南泓锐律师事务所易律师     15580839209

 TEL:(0731)82291061 公司地址:长沙市车站北路39号

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844号